English

一个比利时教授眼中的中国

1999-10-14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杨志清 我有话说

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教授加斯帕尔是我认识多年的老朋友。1985年我刚认识他时,他就对我说他热爱中国文化,为了了解中国,他准备至少去中国15次。

前不久我去他家作客时,他说自1985年以来已经去过中国14次了。我问他:“现在可以说你了解中国了。”他说:“不,中国太大,文化太丰富,至今我只能说对中国有所了解。但我敢说在中国我到过地方比你多。”这我完全相信,正如比利时有些地方我去过,而他则还从来没有涉足过。我请他给本报写一篇文章,谈谈他14次中国之行的感想。他痛快地答应了。

一天早上他来电话,说为完成我交给他的任务,他考虑了一下,写了一个提纲,请我到他办公室再具体谈一谈。我一去,他就把事先准备好的提纲交给了我,题目就是《15年中的中国之旅》。

作为一个旅游者,加斯帕尔教授认为15年来中国主要有三大变化:首先是中国越来越开放。“80年代中我去中国时,无论像上海这样的沿海大城市还是内地小城市,老百姓对外国人都充满了好奇心。广东人叫我们鬼佬,上海人叫我们大鼻子,北京人则称我们为老外。当然,我知道这并不带有恶意。但当你被一大群孩子紧跟在后面时,总是感到有点不舒服。现在这种情况在大城市已经完全消失,在内地也很少有。这说明什么?说明中国越来越开放了,同世界的交往越来越多了。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

“第二个变化是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沿海地区的发展变化可以说令人目瞪口呆。我每次去中国,第一个感觉并不是故地重游,而是似曾相识,有些地方则是面目全非。当然,西部地区的变化要相对慢一些,但整个中国都在发展,都在变化,这是毫无疑问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要看看街上行人衣着的变化就知道了。商店里,商品之丰富一点也不亚于发达国家。举一个简单例子,我第一次去中国时居然买不到凉啤酒,而现在到处都是。”

“我感受到的第三个变化是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外语能力有明显提高。我是习惯于一个人旅行的。你大概还记得80年代我头几次去中国前还让你把一些必要的生活用语用中文写在小纸条上,而且还把你发表在贵报的一篇关于我的文章随身带着,怕遇到麻烦时想用这篇带有我照片的文章作为护身符。现在完全不同了,无论是在沿海还是在内地,年轻人基本上能说英语,虽然有的说得很蹩脚,但我不再需要带小纸条了。外语是交际的工具,也是文化素养的表现。从掌握外语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中,我看到中国人民整体教育素质的提高。”

“当然,中国没有变化的地方是有的,这就是香港。香港回归之前我多次去过,回归后一年我又去过一次。我发现除了旗帜变了外,其他一切照旧。当初你跟我解释一国两制,我多少存有疑问,现在我信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